「台灣早已走過威權統治時代,幾無官方或政黨媒體,但偏偏出現不少『鼓動型』媒體與評論者。」在新聞媒體工作30餘年,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陳國祥不只見證解嚴、報禁解除前後社會邁向民主化的時代變動,如今經歷全球媒體數位化轉型的思維挑戰。

陳國祥將多年來所見台灣媒體生態的轉變寫成《媒體,寶物或怪獸?》一書,不只剖析媒體亂象,也寫下對台灣媒體的期許和展望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



畢業自政大新聞系、政大新聞研究所的陳國祥,曾任《聯合報》記者、《自立晚報》和《自立早報》總編輯、《中國時報》總編輯等職務,2011年起擔任中央社董事長。

陳國祥求學時曾以台灣新聞自由為題,投稿《台灣政論》、《美麗島》等雜誌試圖衝撞體制,也曾為了得到更大的新聞空間,到當時以無黨無派為號召的《自立報系》任職。如今著書,他在自序中寫到:「本書純然是以搶救台灣媒體為出發點。」

「台灣有一種鬥爭型的媒體,所有的政治新聞和言論都是為政治鬥爭服務。新聞的取材、報導的角度與權勢的觀點全然立足於黨派立場,所發言論更是清一色黨派之見。」陳國祥認為,這些偏離新聞媒體理想的傳播行為,正反映了台灣政黨政治撕裂社會的動能。

陳國祥表示,無論是社會上的語言暴力、逐漸激化政治對立,或是讓民眾對公共事務愈來愈無知,都是媒體自甘與黨派結合的結果。「台灣新聞媒體的當務之急,也是務本之道,無非是回歸傳媒的『守望者』職分。」

對於全球媒體都被捲入數位化、網際網路浪潮,陳國祥視為媒體的轉機。「所謂『內容為王』的經營概念,必須改弦更張,唯有營運性的內容才能產生較高的產業價值,也才有問鼎為王的機會。」

陳國祥在書中直言,新聞媒體在網路時代中很難單獨成業,從思維、組織、內容、平台到商業模式都要轉型。更舉美國電商亞馬遜買下《華盛頓郵報》後的改革、《紐約時報》的虛擬實境新聞等為例。「如果只有新聞的內容,顯然已經無法在網路上單槍匹馬作戰。」

(中國時濾水器 水世界報)

williejulia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